甄宝玉娶了谁(甄宝玉)
二人是作者光与影的书中化身。
书中有贾宝玉,甄宝玉两个人。
对于贾宝玉,这位红楼的主人,现实中已有脂砚斋即曹天佑对号入座了。
甄宝玉呢?由于《石头记 》仅存八十回,而他在前八十回中也很少出现,我们无从全面了解他的思想形象及与贾宝玉之间的关系。
正因为此,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以求从他身上挖掘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作品的东西。
那么,他在现实中能找到原型吗?我的想法是,应把焦点聚在书作者曹雪芹身上。
首先,细审脂批。
甲戌本第一回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余才尝哭芹,泪亦殆尽。
”可见得蓄辛酸之泪,哭成此书者是曹雪芹,不是批者曹天佑,那个自比宝玉的脂砚斋。
靖藏本八回一眉批:“作者秉刀斧之笔,一字化一泪,一泪化一血珠。
惟批书者知之。
”研血作墨,滴泪成字,亦作者事。
仅举两条批语,不难看出,作者是以心血浇注成此书,而批者从参与者的角度阅批感慨,情难自己。
脂批中如此类者还有很多。
在现实中,曹雪芹与堂兄曹天佑一起长大,关系至为亲密,经历了天佑相同的人情事物。
所以,撰写《石头记 》时,曹雪芹自站立场,化身书中甄宝玉,并比天佑为贾宝玉,实写贾宝玉之种种。
托己为彼,以己为神,而彼作影,相互传照。
有了这种猜测,接下来仍从脂批着手,试窥其意。
甲戌本第二回:“(甄宝玉语)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
”脂批:“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
凡写贾宝玉文,则正为真宝玉传影。
”说得再明白不过了,贾宝玉与甄宝玉的关系是‘遥照“,”传影’。
在现实生活中,能和曹天佑有这种关系的恐怕就只有曹雪芹了。
批语中曹天佑将“甄”明改为了“真”字。
大概,他也明白自己“假”宝玉作为影子的身份吧! 同回:“只可惜他家几个姐妹都是少有的。
”脂批:“实点一笔。
余谓作者必有。
”“实”字赫然醒目,似是已经把作者视为此处的“他”甄宝玉了。
(“余谓作者必有”言非其家族中必有,实指心中必有“姐妹”之意。
)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宝玉续《庄子》一段。
脂批:“趁着酒兴不禁而续,是作者自站地步处。
谓余何人也,敢续庄子。
然奇极怪极之笔,从何设想,怎不令人叫绝!” “作者自站地步处”,一句话把作者也拉进书里来了。
“贾宝玉”自然不敢续《庄子》,却是“甄宝玉”趁着酒兴,渐露真身,盎然醉意中,“不禁而续”。
虽然在书中是贾宝玉执笔,但可能曹天佑看出了作者“庚辰本甄”戏“假”演的意图,所以下笔点破,释以读者真实情形。
庚辰本第四十三回:“想必他只图热闹,把清雅就丢开了。
”脂批:“此独宝玉乎?亦骂世人。
余亦谓宝玉忘了,不然,何不来耶?”奇怪,一向自比贾宝玉的曹天佑竟主动跳离了这个角色,难道此宝玉非彼宝玉吗?当然,如果这是发生在“甄宝玉”曹雪芹身上的事,就不难解释了。
几个兄弟朋友参加的“正经社日”里,大家都到了,独曹雪芹迟迟未至。
“雪芹忘了”,可能就是当时曹天佑心底的揣测之辞。
还有一条批语似乎也可以说明问题。
庚辰本第七十七回:“(王夫人语)暂且挨过今年,明年一并给我仍旧搬出去心净。
”脂批:“况此亦余旧日目睹耳闻,作者身历之现成文字,非搜造而成者,故迥不与小说之离合悲欢 相对。
”一句话关系了大观园的末日,亦众女儿离合悲欢的大关键,批者却说“迥不与”之“相对”,看来确“非搜造而成”,有较强的现实可靠性。
曹雪芹身历,曹天佑目睹耳闻,假中真,真中假,互为遮映。
岂不正是甄宝玉身历,贾宝玉代为作影的意思吗? 最后,试着在“脂砚斋”这个名字的喻意上下点工夫。
旧时有“砚兄”,“砚友”的称呼,取意于两人一起学习,常共用笔砚的现象。
照曹天佑和曹雪芹的情况,他们幼时学习共用笔砚,大有可能。
“脂”无疑是指爱吃胭脂的宝玉了,曹天佑构思笔名的时候,当然不会突出他这个影子的地位,所以,。
“脂”应该是指甄宝玉。
斋者,书房也。
“脂砚斋”,暗含自己和“甄宝玉”昔日共书房,同笔砚的情景。
兄弟情深,回忆起儿时那段美好的时光,曹天佑想到曹雪芹,想到“甄宝玉”,遂取了这个笔名,永为纪念。
曹天佑,曹雪芹。
贾宝玉,甄宝玉。
在现实与不现实中,何其工整的一对一的关系。
甄、贾宝玉的写法,是虚实互藏、双向传影了。
从甄宝玉与贾宝玉性情相同,成为贾宝玉梦中之影的角度说,甄宝玉是贾宝玉之影;从贾宝玉系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角度看,贾宝玉是“幻身”,是“假”,而甄宝玉倒是现实人物,是“真”,这样,贾宝玉也可说是甄宝玉之影了。
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说:“后宝玉对镜作梦云云,言明真甄假贾,仿佛镜中现影者。
”说的正是此意。
这样双向传影结果,使彼此都境象化了,而“假作真时真亦假”,“悟幻庄周,梦归蝴蝶”的哲理意蕴也深涵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