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企鹅简介(企鹅简介)
鸟纲(Aves)企鹅目(Sphenisciformes)所有种类的通称。
特徵为不能飞翔;脚生於身体最下部,故呈直立姿势;趾间有蹼;跖行性(其他鸟类以趾著地);前肢成鳍状;羽毛短,以减少摩擦和湍流;羽毛间存留一层空气,用以绝热。
背部黑色,腹部白色。
各个种的主要区别在於头部色型和个体大小。
有体长35公分(14吋)的小型的小蓝企鹅(Eudyptula minor, 即仙企鹅),还有体长几乎达115公分(45吋)的帝企鹅(Aptenodytes forsteri)。
两性个体大小和羽色相似。
分布限於南半球,少数种栖於温带,只有阿黛利企鹅(Pygoscelis adeliae)和帝企鹅栖息在南极本土。
加拉帕戈斯企鹅(Spheniscus mendiculus)的分布只限於南美洲以外的热带地区。
但大多数繁殖在南极附近水域的岛屿上。
繁殖群体内个体数达数十万至数百万。
生活史因种的体形大小不同以及地理分布而异。
同一种内的繁殖周期还与纬度有关。
有的种长途迁移到内陆的祖传营巢区去产卵,合恩角企鹅(S. demersus, 即驴鸣企鹅)和小企鹅一年繁殖2次,大多数种一年仅繁殖1次。
而王企鹅(A. patagonica)则三年内繁殖2次。
王企鹅和帝企鹅每次产卵1枚,而其他种则产2枚,偶为3枚。
大多数企鹅在南半球的春夏季繁殖。
巴布亚企鹅(P. papua)的某些种群也在冬季繁殖。
帝企鹅发育时间长,故在秋季开始繁殖,以使幼雏在成活率机会最大的夏季产出。
当企鹅入群和离群时,常有种种表演和鸣叫。
求偶配对时,常有求偶鸣叫,鸣声在两性之间有二态性。
合恩角企鹅鸣声似驴鸣。
到繁殖季节,帝企鹅能找到旧巢及旧配偶。
除帝企鹅只由雄鸟担任外,所有种都由两性孵卵。
在交配时企鹅群中十分热闹,鸣声聒耳,到孵卵时则一片寂静。
卵和雏鸟的死亡率决定於气候条件、幼鸟在生殖种群的百分比和敌害等因素,一般为产卵总数的40∼80%。
产卵後,雌鸟常常离群到海洋觅食,约10∼20天後回来替换雄鸟,以後便以一两周为期互相轮换。
但雌性帝企鹅从鸟群到海洋需要走80∼160公里(50∼100哩),一直到64天孵卵期之末才能返回;此时正值南极严冬,雄帝企鹅将卵置於足上孵化,并靠体内储存的脂肪生活。
企鹅幼雏从卵壳孵出需24∼48小时,孵出後即表现有取食行为,将嘴放入亲鸟口腔,取食成液状的吐出的甲壳类或鱼类食物。
开始时,幼鸟藏在亲鸟身下;逐渐长大後,幼鸟停留在亲鸟体侧。
幼鸟从孵化到完全独立的期限,在较小的种要2个月,帝企鹅需5个半月,王企鹅12∼14个月。
半成熟的幼雏会成大群由成鸟照管,如在「托儿所」内一般。
成鸟每年更换全部羽毛一次(一般在繁殖期後)。
换羽时不能入水,通常躲在鸟群以外的一个掩蔽地点(公共换羽场所)。
企鹅游泳迅速,用鳍肢作为推进器。
需高速前进时,常常跳离水面,每跳一次可在空中前进1公尺或者更远,并在此期间呼吸。
在陆上则步态笨拙可笑,但前进速度甚快,以前肢为平衡器。
可在岩石上灵活地行动,亦可在冰雪上以腹部著地滑行,以足及前肢为推进器。
企鹅能藉太阳的位置来定向。
企鹅的食物随著种、地理区域和季节的不同而异。
大多数较小的南方企鹅以在南极富氧水面达到很高密度的磷虾为食,象大型的企鹅同时也可以以鱼为食物,在水中扑食的时候,由于企鹅是靠肺来呼吸,所以每隔一段时间需要到水面上换气,例如:帝企鹅在水中捕食的时候可以呆20分钟左右,一次最少可以捕6条鱼。
企鹅的大群体消耗的食物量惊人,一天超过几吨,出海一次可达数周,成群捕食鱼、乌贼和甲壳动物,天敌为豹形海豹(Hydrurga leptonyx)或逆戟鲸(Orcinus orca)。
澳大利亚-纽西兰和南极附近地区的南非海狮属(Arctocephalus)和新海狮属(Neophoca)的海狮也捕食企鹅。
南极的企鹅常常在0℃(32℉)以下的水中游动,因而身体的保温十分重要。
水中高速运动又增加热量的丧失。
在陆地上时脚与冰块密切接触,皮肤温度在0℃。
皮肤温度所以这样低,是因为下肢内相邻的动脉和静脉之间存在逆流热交换系统,使回心的较冷血液从流向末梢的血液中吸收热量,从而节约体热。
与鸌类相似,企鹅也具盐腺。
研究证明,帝企鹅亦能感染鹦鹉热淋巴肉芽肿型病毒病,阿黛利企鹅等体内带痕量DDT。
企鹅与鸌形目(Procellariiformes)有共同祖先,始新世後化石纪录丰富。
企鹅目含1科企鹅科(Spheniscidae),下分5亚科,仅企鹅亚科(Spheniscinae)现存18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