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 正文

掉举和散乱的区别(掉举)

导读 简单来说,昏沉就是在打坐入定时,进入半睡眠或者睡眠状态;因此,也将睡眠戏称为“昏沉定”。当然,这样就不可能再做到“制心一处”。又有...

简单来说,昏沉就是在打坐入定时,进入半睡眠或者睡眠状态;因此,也将睡眠戏称为“昏沉定”。

当然,这样就不可能再做到“制心一处”。

又有一种情形:在“制心一处”的时候,思绪纷飞;感觉到自己妄念生起时,很后悔,有些人甚至有一种想扇自己耳光的冲动,这就是“掉举”。

昏沉和掉举,是初修定力的时候;最常见的情况;因此,大德开示:“不昏沉,不掉举”。

就是要将念头保持住,如果有昏沉,马上将念头提起,如果有掉举,也是马上将念头回到原处,而不能生出后悔等心思。

这样时间久了,就能时时刻刻将念头保持在那里。

定力也就会越来越强。

这样就算修定有成。

如上,修定力干什么呢?有什么用处呢?我们知道:“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

循着这个次第,就是修行的“方法论”。

这里,戒,最少是“五戒”,修学实践五戒十善,能减轻罪障,以免“障道”。

又能令人心性柔软,淡化“贪嗔痴”,不再是“刚强难度”的人;又因五戒十善能令人淡化自我,“我见”逐渐减轻。

因此“戒”是基础。

定,简单来讲就是“制心一处”,如果戒修不好,定也难修。

那么,将这个心“制”在哪里呢?这就是“看话头”的功夫了!要将心制在话的前头,如果所看的话头有文字、形相等念头生起,已是“话尾”。

所以,“制心一处”就是要将心定在“话的前头”,不让文字形象生起,却知道自己所看的是哪一句话。

也叫“照顾话头”。

以上两个次第成就以后,就会有“疑情”生起;此时,用“照顾话头”的功夫(动中定力)来“参”这个疑情,就是“参禅”。

苦参直到“见山不是山”的“痴呆状态”,若遇因缘,就能“一念相应”而顿悟,是为“破参”。

也就是“开悟明心”。

因此,“参”有两个条件:一是“看话头”功夫成就,二是要起“疑情”。

否则,如诸方所说的“参”,其实就是“想”,是“思维”,这样“参”的话,驴年不悟。

如上,“慧”,就是开悟而发起“般若中观智”。

到此地,即是悟后菩萨,不再是凡夫。

于成佛的道路上不再转退。

所以,佛也就说到这里:“戒定慧”,而不再讲“第四无漏学”。

又,六度也是这样的次第:第五为“禅定波罗蜜”,成就之后,才会进入“般若波罗蜜”。

而不再有“第七波罗蜜”。

前四波罗蜜,如上说“戒”一样,是“资粮”。

比如布施,不舍身外之物,如何能“舍我”?如何去除贪念?如何减轻修道的障碍?因此,如无资粮的积累,减轻性障;想要“因定发慧”极难!其实,开悟是大乘菩萨位,远超二乘之证量。

如过没有断“我见”,甚至贪等习气深重,想要修到这样殊胜的结果,几乎不可能。

所以,诸佛教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就是让罪业凡夫,先积累资粮,改变习气,方有“悟缘”。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