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使研究人员能够深入研究小儿双相情感障碍的分子原因
研究精神疾病的生物学基础极其困难,部分原因是研究人员无法轻易地从活人身上收集脑细胞用于实验室研究。现在,犹他大学健康学院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一种解决方法。
研究人员培养了三维结构,称为“类器官”,该结构来源于一名小儿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几名家庭成员捐赠的血细胞。该方法确定了与精神疾病相关的重大分子变化。
发表在《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儿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大脑结构变化可能是由于有助于细胞信号传导的基因功能障碍所致。研究结果还表明,实验室培养的类器官可以深入了解精神疾病的原因。
“如果我们没有动物模型,就无法在临床前研究中寻找治疗方法。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犹他大学神经生物学助理教授、论文资深作者 Alex Shcheglovitov 博士说。学习。研究生杨光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绝对需要开发新的创新模型来研究小儿双相情感障碍中被破坏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双极大脑的变化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会导致情绪极度波动,在抑郁和躁狂之间波动。当这种疾病在儿童时期出现时,它可能表明涉及强大的遗传因素。Shcheglovitov 及其同事推断,这种复杂的疾病需要一种创新的、多学科的方法来研究它。
Melissa Lopez-Larson 医学博士、精神病学家和该论文的合著者对患有小儿双相情感障碍的儿童及其未受影响的家庭成员进行了大脑成像,以了解这种疾病如何改变大脑区域之间的联系。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一种称为功能性 MRI 或 fMRI 的成像技术揭示了大脑静息活动的变化,尽管尚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变化。
为了了解更多信息,Lopez-Larson 与神经生物学家 Shcheglovitov 和 Yang,以及 U of U Health 和 Huntsman Mental Health Institute 的放射科医生、遗传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合作,将成像数据与分子水平的患者细胞深入分析相结合。